国家发文后,江西、安徽也出具征求意见稿,固定资产投资能评和碳排放审查未过,不得开工、投产,也就意味着从招商拿地到立项赋码开始,除了传统的环评能评,现在要把碳评也要考虑进去。
能评有指标和要求,也意味着碳评随着温室气体核查、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不断推进更加完善,也许十五五碳双控时代正式到来。
第一、从“要我减”到“我要转”
1、能源换血:传统煤、油加速退,光伏、风电等绿能成刚需,高耗能行业得装“绿色引擎”。
2、 数智控碳必做:企业必须建能碳管理平台,实时盯能耗碳排放,没数字化能力难竞争。
3、碳能变钱:碳市场要覆盖全行业,绿证交易、碳质押能赚钱,碳管理不再是成本。
第二、三个趋势要盯紧:
1、零碳园区是香饽饽:得搞“绿电+多能互补”,没这能力的园区可能落不了项目。
2、低碳技术要落地:氢冶金、虚拟电厂等技术从实验室进生产线,传统企业得转服务商。
3、供应链要一起减:得查供应商碳排放,没碳足迹声明可能丢订单。
第三、四个方向有机会
1、设备改造:淘汰落后设备,改高耗能环节能省成本,补贴也能拿。
2、新能源服务:绿电直供、虚拟电厂需求涨,参与调峰还能额外赚钱。
3、碳资产运营:碳交易、碳认证能获利,专业碳服务公司有市场。
4、绿色金融:碳质押贷款、绿色债券能帮企业筹钱转型。
第四、企业分三步跟上
1、短期:先查设备能效,改高耗能的(如锅炉),能拿补贴。
2、中期:建能碳管理平台,买绿证锁成本。
3、长期:搞零碳认证,布局氢能等新技术。
这政策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把降碳融进业务,才能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