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7 日,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中心(以下简称 “行业分中心”)在阜宁科技局的支持与推荐下,前往盐城昊宇风电设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昊宇风电”)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聚焦企业经营现状、创新进展,重点挖掘技术、人才及资金需求,并针对性推介行业分中心的创新资源,同步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
昊宇风电技术总监李奉公结合风电运维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创新战略,提出四项核心技术需求,包括:无人机叶片外观智能巡检系统研发、风电叶片复合材料结构全周期实时监测与预警算法研发、基于大数据与 AI 的无人机智能运维系统研发、风力发电叶片无人机电阻检测技术研发(其中此项为急需解决的优先级需求)。
传统检测模式的局限性:传统风机叶片接闪器检测依赖人工高空作业,存在安全风险高、检测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研发目标:开发一套基于无人机的风电叶片避雷电阻检测系统,具体包括:利用无人机 AI 识别技术实现对叶片外部接闪器的自动识别与捕捉;研发适配无人机承重范围的电阻检测设备挂架及自动吸附装置,用于挂载测试导线;改造大疆 Matrice350RTK 无人机,使其具备接闪器自动识别与捕捉功能;实现无人机识别接闪器后自动靠近叶片,并使吸附装置与接闪器表面可靠接触。
核心技术难点:
(1)线缆牵引路径规划:解决地面供电 / 信号线缆与旋转叶片的干涉问题;
(2)倾斜叶片精准驻停:在 10°-30° 倾斜的叶片表面实现无人机稳定吸附;
(3)电阻检测可靠接触:确保机械臂末端与接闪器保持 5-10 秒稳定导电接触。
1、需求标准化与初步匹配(6月3日)
行业分中心技术经理人首先对 “风力发电叶片无人机电阻检测技术研发” 需求进行标准化梳理,明确需求背景、研发内容、技术参数及合作方式等核心要素,随后将该需求优先对接至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平台运营部技术经理人刘松。创新中心迅速组织了相关领域柔性引进团队开展需求深度研判与二次诊断,确定该需求为需紧急攻关的重点项目。经对比 3 个意向技术团队的综合实力,最终选定盐城工学院徐迟教授团队承接技术攻关任务。
2、线上对接与方案雏形(6月5日)
行业分中心组织昊宇风电研发团队、徐迟教授团队及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召开线上对接会。会上,徐迟团队详细介绍了团队构成、研究方向及现有技术成果,并针对项目需求提出初步技术实现路径。基于技术可行性分析,徐迟团队提出三层解决方案:
(1)叶片空间数字化重构与线缆主动管理策略
(2)三级缓冲吸附系统与抗风控制策略
(3)三阶段接触控制方案
同时完成粗略成本测算,约定后续将赴企业及客户现场调研技术应用环境,以确定最终解决方案。
2、现场调研与方案确定(6月11日)
行业分中心组织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院长李亮、徐迟教授团队及创新中心负责人赴昊宇风电开展现场对接。通过叶片切片实物观察,团队深入了解风机叶片构造、接闪器工作原理,并前往中材实地考察叶片全貌及技术应用场景。
经与企业研发团队深度研讨三种备选方案,最终确定技术路径:以大疆 RTK 350 或 RTK 400 机型为载体,集成电阻检测装置与智能识别算法模块,实现接闪器的识别、精确定位与稳定接触,配合地面电阻检测仪完成高效可靠的电阻测量。双方约定据此形成具体方案、细化成本测算并起草合同初稿。
期间,阜宁科技局领导全程陪同,介绍当地产学研合作政策并承诺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在政策引导及李亮院长推动下,双方进一步探讨了 “教授团队进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研发副总进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共建省级研究工作站” 等深度合作方向,约定方案与合同编制完成后在盐城工学院沟通后续事宜。
行业分中心组织双方通过线上方式就方案与合同内容开展多轮沟通。
7 月 11 日,分中心组织昊宇风电研发团队及创新中心负责人前往盐城工学院,针对合同最终分歧点逐条沟通解释。双方本着 “先建立合作基础,再深化后续合作” 的共识,最终敲定合同内容,随后分别进入合同评审与盖章流程。
分中心同步跟踪合同签订进展,并为企业推介科技保险、科技贷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供其选择。
至此,该项目正式进入履约执行阶段。
本次案例中,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中心作为盐城“风光氢储碳海农”领域技术经理人依托载体,通过精准挖掘企业需求、高效匹配技术资源、全程推动合作落地,成功促成盐城昊宇风电与盐城工学院在风力发电叶片无人机电阻检测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典型示范。后续将从以下三方面总结提升价值:
1、技术市场与创新平台联动,构建生态服务网
技术市场平台与创新平台的深度链接是合作落地的核心支撑。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中心作为技术市场服务节点,发挥需求挖掘与资源匹配的枢纽作用,一方面精准捕捉昊宇风电的技术痛点,另一方面联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这一专业创新平台,快速组织技术团队开展需求研判与诊断,最终高效匹配盐城工学院的优势技术团队。这种 “技术市场平台 + 创新平台 + 企业 + 高校” 的联动模式,不仅建立了常态化的资源对接机制,更在地方科技局的支持下(如阜宁科技局全程参与调研、对接并提供政策指引),形成了 “需求 - 资源 - 落地” 的闭环生态服务网,为技术要素流动提供了高效通道。
2、政策全流程贯通,激活技术转移与产业创新动能
政策保障的全流程渗透是合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保障。从需求挖掘阶段阜宁科技局提供的调研支持与政策推介,到合作对接阶段对 “科技副总”“产业教授” 等产学研机制的引导,再到合同签订阶段行业分中心推介的科技保险、科技贷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政策支持贯穿于项目全周期。这种全流程的政策贯通,不仅降低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门槛、化解了合作风险,更有效活跃了地方技术转移氛围——通过实际案例证明产学研合作的可行性与效益,激励更多企业释放技术需求、高校转化科研成果。同时,针对风电运维行业的技术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直接推动了地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升级,实现政策引导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目标。
3、地方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企业与高校价值共赢
地方企业与高校的精准对接,为双方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企业而言,昊宇风电通过与盐城工学院的合作,突破传统人工检测的安全、效率与成本瓶颈,获得了定制化的无人机电阻检测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优先级最高的技术需求,不仅提升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更推动了风电运维行业的技术迭代。对高校而言,盐城工学院团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场景深度结合,既验证了技术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又通过 “科技副总进企业、产业教授进高校” 等机制,强化了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的协同性,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的融合,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科建设提供了鲜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