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门出台“气候标尺”,零碳园区创建有了“度量衡”

2025-06-12 来源:公众号 作者:碳中和能源领域服务

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近日出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份《方案》紧握“双碳”脉搏,在充分衔接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包括基础能力支撑标准、减缓气候变化标准和适应气候变化标准在内的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气候标尺”体系。

在减缓气候变化标准方面,《方案》提出,重点加快制定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低碳城市评价导则,研究与制定工厂、企业、园区低碳/零碳声明及活动碳中和认证的流程和规范,加强与全球品牌企业所采纳的企业净零排放承诺、企业碳中和目标等标准的衔接。

有分析人士认为,《方案》发布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零碳园区建设,将很快拥有科学统一、权威可信的“度量衡”。

急需统一的标准,《方案》发布正当其时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零碳园区认证和评价不严谨,甚至存在漂绿嫌疑。因此,对创建零碳园区的各地来说,《方案》的发布正当其时。”

据了解,尽管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2025年零碳园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但实际上,创建零碳园区相关的探索开始较早。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相应标准,目前已经建成的零碳园区水平参差不齐。

有社会组织统计,我国已建成的零碳园区超过100个,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其中通过机构认证的不足三分之一,而真正能够做到零碳园区定义的‘碳排放总量核算归零’的更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介绍说。

我国工业园区始建于1979年,全国现有园区数量超1.5万个,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过2500家,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也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对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对入园企业而言,绿电直购使度电成本降低了0.1元—0.15元。”据东方电气集团东方设计公司总经理雷宇介绍,入驻零碳园区后,企业ESG评级提升,可以撬动绿色融资杠杆,部分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还可以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得收益。

在鲁玺教授看来,零碳园区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牵引产业绿色升级、激发政策制度创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鲁玺指出,通过形成园区规划标准、清洁技术解决方案和绿色投资模式,不仅能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增强外贸竞争力,还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转型范本,提升在全球气候议题中的话语权。

而面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碳壁垒,零碳园区孵化的低碳产品和技术服务,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抢占国际市场的战略支点。

 

零碳园区迎来创建高潮期,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方案》发布后,随着相关标准规范越来越清晰,零碳园区也会迎来创建的高潮期。

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6个省级行政区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或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发展零碳园区,有超过7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提出创建零碳园区的目标。

“严格来讲,新建的园区如果从规划设计就开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园区规划,是最有可能实现零碳的。”马军提醒,“但一个既有园区要想通过改造变成一个零碳园区,难度相对较大,创建单位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

记者了解到,我国已经出现一些比较典型的低碳零碳园区,如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江苏耐克零碳智慧物流园区、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产业园等。

从可复制推广角度而言,上述典型园区在特定场景下均具有一定的可复制、可推广性。”鲁玺介绍说。

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鲁玺认为,零碳园区可复制性需具备的关键特征中,最首要的是清洁能源禀赋与本地化适配,园区需最大化利用本地风光水地热等清洁资源,提高园区用能中清洁能源占比。若脱离资源条件强行推广,将大幅增加园区打造低碳零碳的成本。

例如,对具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的场景,可以参考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规划时尽量提高产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然后通过风光储一体化,以绿电直供的方式尽可能实现100%绿电供应,通过智能物联能碳管理平台动态平衡能源供需。

对于城市内和周边的工业园区或服务型园区,因地制宜开发微燃机冷热电三联供、地热能、生物质能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园区低碳化水平,园区还需要同步做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电动化、打造碳汇项目、提升能碳精益化管理水平等。

目前,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在实施阶段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经济性,这与零碳园区市场化商业模式息息相关。”鲁玺指出,园区在盈利路径上,还需要设计可持续的收益机制,风光储协同下的用能降本和绿电市场化交易、碳普惠配额出售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收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