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分中心是江苏省唯一家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市场,提供需求发布、成果路演、技术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评估、科技咨询服务于体的一站式行业科技服务中心,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创新资源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汇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行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成果一
成果名称:
太阳能光-热-电有序利用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建筑能耗高、碳排放大,研发了光伏、光热一体化建筑用能系统,实现对太阳能光伏、光热梯级利用与柔性调控;针对建筑中玻璃幕墙能耗高(夏季过热、冬季过冷),冬夏季功能不可调研发了光热解耦、电致变色、自适应调节多功能智能调控玻璃窗;针对地下空间采光差、综合能耗高的问题,研发了具有光热解耦功能的太阳能的光导管采光系统,实现了太阳能采光的同时降低空调冷负荷。
技术指标:
该技术实现太阳能分波段有序利用,紫外线 UV(280nm-380nm)消杀、可见光 VIS (380nm-780nm)采光、可见光+近红外(500nm-900nm)发电、近红外 NIR (780nm-2500nm)产热。
应用前景:
该技术可广泛用于建筑中,包含建筑墙体、建筑玻璃幕墙、玻璃门窗、地下空间采光系统等。已在北京冬奥会、深哈产业园、中誉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应用。
成果二
成果名称:
低成本高安全钠离子储能技术及装备
成果简介:
低成本高安全钠离子储能体系研发是国家重大需求,高性能碳基储能材料开发及储能体系设计是关键。本技术利用低成本高储量煤炭为原料,开发硬碳材料制备工艺,并用于钠离子电池。基于前期实验室小试证明煤基硬碳克容量可达380mAh/g,超过目前商用生物质基硬碳。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50Wh/kg且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目前高性能硬碳国产化制备技术和装备开发是卡脖子问题,进口硬碳价格大于5万元每吨。本技术以煤为原料制备的硬碳成本核算小于1万元每吨。按照钠离子电池未来发展潜力,煤基硬碳及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超过百亿。
技术指标:
容量达380mAh/g;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50Wh/kg。
应用前景:
该技术成果可应用于寒地光储充系统储能、配合火电调频调峰与新能源耦合过程储能。
成果三
成果名称:
生物质高温分级热解气化技术
成果简介:
本项目根据生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质气化过程的特点,采用热解区与气化区分离的设计理念,并借鉴旋风炉高温燃烧的原理,提出可实现生物质高温热解气化的高温旋风分级热解气化工艺方案,利用高温热解气化后产生的高温生物质气余热,加热加压空气,与燃料气在高速气体燃料燃烧器中进行燃烧,同时携带生物质物料,与高温烟气混合、加热、发生热解,将部分固定碳气化;利用产气余热将给水加热成水蒸汽,气化剩余固定碳,解决生物质气化气焦油含量高的问题。该项目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0余篇。
技术指标:
热解温度:>1200℃;空气预热温度:>800℃;气化温度:>1200℃;产气中的焦油含量为毫克级。
应用前景:
由于显著降低了气化气中的焦油含量,为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特别适用于农林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可用于建立小型、高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偏远地区或独立工业园区提供清洁能源。生产的低焦油含量气体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氨、甲醇等化学品的生产。可与燃气轮机或内燃机结合,实现高效的生物质热电联产。可应用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实现废弃物的能源化和减量化。作为碳中和技术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降低碳排放。
成果四
成果名称:
太阳能氢能无人机
成果简介:
太阳能-氢能无人机为超长滞空固定翼无人机,搭载分布式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太阳能组成混合动力系统,使其能在空中超长时间巡航。相较于普通的太阳能固定翼无人机,太阳能氢能无人机翼展小、动力强、续航时间更长、操控性更好。
技术指标:
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飞行时间可达40小时。
应用前景:
搭载中继通讯设备,在紧急、多变、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保障超长时间的数据通讯传输;搭载空中气象设备等,可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空气数据采集、监测等。
成果五
成果名称:
超绝热气化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垃圾焚烧投资大,占用资金周期长,垃圾焚烧对垃圾热值有要求,限制应用范围,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二噁英及重金属,二次污染严重,需重金投资处理等众多问题,本团队研发了一种超绝热气化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化学反应和能源转化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热解和气化,从而将其转化为可燃气体,为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技术指标:
可处理灰分高达65%、湿度70%的可燃废弃物,处理后有机组分可全部转化,系统效能可达90%以上,直接排放污染物指标接近欧洲标准。中试级别倾斜反应器内径40cm,外径1.5m,长度3m外壁面温度<50℃,工业级别反应器内径1.5m,外径2.5m,长度5m。中试级及工业级处理量分别为100 kg/h和2000 kg/h。
应用前景:
该技术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固废、污泥、煤废料、生物质、泥炭、轮胎/聚合物等废弃物的热解和气化,使资源可持续利用。
成果六
成果名称:
面向能源互联网与近零排放耦合的新型能源热转换关键技术与装备
成果简介:
前序单元技术获得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入选国家环保部《2014年度先进工业污染物防治技术》。提出一种独立分区层燃烟气循环燃烧系统并提供其使用方法,开发了与层燃锅炉燃烧过程协同、全工况条件下气体组分、浓度、温度、湿度等多场高度均匀且负荷变化适应好的层状燃烧技术,实现了氮氧化物“近零成本源头”控制,支撑了国家第一部限定层燃锅炉 NOx 排放限值的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制定。
技术指标:
在近零运行费用下,低氮燃烧可实现40%减排效果;经宽负荷 SCR 后 NOx 排放浓度可达到15-30mg/m³。单吨燃料直接成本低于9.0元,负荷适应性30-100%。
应用前景:
以煤、生物质、垃圾、废弃物为燃料的工业能源转换装备。应用本项目技术可以实现燃用上述物质达到低于直燃天然气的污染物净化水平。热源节电30%,运行费用降低15-20%。